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作者: 马平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12-01
ISBN: 978-7-5203-2276-8
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民族所进行了第二次民族地区典型调查,积数年之功完成了20余部调研专著。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更好地贯彻党中央对我院“三个定位”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民族所集思广益,经过反复酝酿、周密论证,组织实施了“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这是我国民族学研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充分利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展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与语言调查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次民族大调查将选择60—70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包括城市、县旗或民族乡)作为调查点,围绕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文明建设而展开,计划用4—5年的时间,形成60—70个田野调查报告,出版50部左右的田野民族志专著。民族调查是一种专业性、学科性的调查,但在学科分化与整合均非常明显的当代学术背景下,要通过调查研究获得开拓性的成果,除了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外,还需结合社会学问卷调查方式和国情调研、社会调查方式,把静态与动态、微观与宏观、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典型与一般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调查研究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区域性。这是新时期开展民族大调查的新要求。立足当代、立足中国的“民族国情”,妥善处理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促进各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希望立足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围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如下调查研究:①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调查研究;②民族地区社会转型、进步与发展调查研究;③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民族问题调查研究;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调查研究;⑤民族地区宗教问题调查研究;⑥民族地区教育与科技调查研究;⑦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调查研究。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社会、生态环境建设实践
第一节 位置境域和开发建设背景
一 区域位置境域
二 区划设置背景
第二节 行政区划设置
一 红寺堡开发区建设阶段(1998—2008年)
二 红寺堡区建设阶段(2009—2015年)
三 红寺堡区域面积
第三节 建置沿革
第四节 区域人口发展、构成及分布
一 区域人口来源
二 区域人口发展
三 区域人口构成特点
四 民族人口分布
第二章 生态环境建设实践与评价
第一节 红寺堡区生态环境建设实践
一 地质地貌概况
二 矿产资源状况
三 土壤植被状况
四 气候和水文资源状况
五 动物与植物资源状况
六 荒地开垦与耕地利用
七 生态建设态势
八 新能源开发利用——光伏发电与风力发电
第二节 红寺堡生态效益评价
一 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二 指标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三 指标标准化及权重的确定
四 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五 生态效益计算、得分与评价分析
六 对策建议
第三节 移民安置地村落建设
一 移民安置地村落形成的基础
二 移民安置地村落建设的特点
三 移民安置地村落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四 规范移民安置地村落建设的对策